2023年10月28日 星期六

古老師二峰圳

岡山社區大學-南臺灣人文生態參訪-古景泱老師

二峰圳實地踏查20231028(六)

首先感謝古老師帶領我們一群生於斯長於斯的台灣人,一同來認識百年前的先進的生態工法「二峰圳」,本水圳至今已默默的服務著當地原住民與台糖的農田超過百年,不僅照顧了當地原住民與屏東平原的農業生產區,還創造了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透過該地的水圳模型讓遊客了解二峰圳的運作原理。

參觀當天一早大家一同驅車前往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今天的上課教室是在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遊客中心旁的半戶外教室上課,在這綠建築的開放式教室中,聽著古老師的解說,搭配前一晚老師在群組內分享的筆記,慢慢在腦海中建構出一個百年前的偉大水利工程。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的前身乃屬於平補族馬卡道生息之地,之後河洛人與客家人相繼進入屏東平原農耕,漸漸形成從山區的山地原住民,沖積扇礫石區的平埔族人,湧泉區的客家人,河洛人則集中於沖積平原。

之後在日本人前來接管台灣
































































































































































「二峰圳」生態工法研習心得

 


走讀林邊溪上游研習活動一


感謝工會給予機會候補入取此研習活動,本次透過不一樣的室內課來認識百年前的生態工法「二峰圳」,往例參加研習都是在室內聽著講師在講台前利用簡報或照片呈現,這一場的室內課有點特別,研習教室是在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遊客中心旁的半戶外教室上課,上午的講座由三位講師精采絕倫的輪流講解,並搭配照片與圖面的傳統資料解說,眾位講師很有深度的內容連番轟炸,有點讓人疲於追趕並吸收理解相關的豐富的內容。


經過上午的室內課後,理解大概是林後四林的設立緣由,早期在百年前日據時代二峰圳是臺灣首創的水利工程。它是一個水利建設的寶庫,一個與現代台灣的水利工程相比,屬於超先進兼具環境及生態保護的水利設施。這座於1923年日據時代,臺灣糖業株式會社為開墾屏東平原上的蔗田,因為需充足灌溉用水,水利技師鳥居信平來到目前來義鄉附近,發現來社溪及上游的瓦魯斯溪,水量豐沛,卻因季節性水量差異大,而形成「有水不能用」的窘境。故經由調查發現因地質透水性佳,水流滲入地表形成伏流,此區域地下儲水豐富,並決定採「地下水庫」的做法,動員當時當地的原住民族人,高達14萬人次,辛苦的建造此工程,從勘查到完工歷時了7年時間完成。


其中鳥居信平在前期歷時前4年調查後決定在河川中建置取水工程,過去台灣沒有這種創新工法,枯水期時河床一滴水都沒有,但河床底下卻是豐沛伏流水,且經過二峰圳過濾的水天然潔淨,是現代供應民生用水非常珍貴的經驗。


 


PS:台灣來義溪二峰圳的水利工程,它是由日本著名工程師鳥居信平設計建造的,至今仍然是一個傳奇的工程。鳥居信平生於日本,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工程師,擁有優秀的工程設計和建造經驗。他把他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帶到了台灣,並且積極參與當地的水利工程建設。


科普一下鳥居信平是我們熟習的日本水利工程技師八田與一(被譽為嘉南大圳之父),他師出同門的學長,另外他們還有一個同樣優秀的學弟磯田謙雄(被譽為白冷圳之父)。


題外話如此優秀的人才更是東京帝大名師「忠犬八公」主人翁上野英三郎的門生,如此傳奇並富含戲劇性的故事更加增添本次研習內容的豐富性。


三人的生平與年代表簡述如下:


本次研習主角二峰圳的鳥居信平(1883 年生),設計嘉南大圳的八田與一(1886 年生),以及設計白冷圳的磯田謙雄(1892 年生)三人,全部都是金澤四高出身,都進入東京帝國大學,鳥居信平就讀農科,八田與一和磯田謙雄則就讀土木工學科,三人都在台灣貢獻所學一展長才。


鳥居信平和八田與一及磯田謙雄三人都在差不多年代為台灣興建水利設施,雖然為大學的學長、學弟,三人以不同的型態方式使用水」,鳥居信平以伏流而非大壩使用水源,而他在力力溪的工法採「集水暗渠」工法,與來義的二峰圳的「集水廊道」不同,集水過程中除高低差的重力,水自然輸送非常節能,而原水就已相當清澈,再經岩礫過濾更是乾淨,還有不用清淤優點,設計灌溉下遊約800公頃的甘蔗田。


讓人非常期待下一次的實地參觀行程。


 經過上次的戶外室內課程是從上游說起,今天也就從上游開始說起吧!首先感謝感謝高教產的工作人員,還有辛苦的講師群阿慶師、梅菊老師、益昌助教等人讓本次活動平安順利。




我們行車終點到來義鄉的內社,這是二峰圳集水區之一,看著2009年八八風災後已經無人居住的內社,停下車來遠眺過去每逢假日聚集人潮的來義大峽谷休憩區,下車後看著溪床上的吊橋兩端橋柱僅剩上半段,下半段盡數掩埋在溪床底下,數輛怪手與卡車正在河床上施工,經過阿慶師的說明才知道那些原地來回將溪床中砂石,載送到兩岸填補河道邊坡的卡車是在疏通河道稱為(清疏),並將砂石堆積到鄰近舊社區這一邊個水流攻擊坡,以預防颱風季節來臨危害村民,雖然內社已經廢村了,但是過往的房屋依舊有些老人家會回來。另外還有另一批砂石車不斷地將一部分砂石往下游運送到號稱全台第二長的丹林吊橋,下方的林邊溪上游堆置,這是為了(清淤),原來我們的工程建設花費大筆經費用來防治上游的土石流。說到這裡阿慶師感慨說道,這是因為此地的砂石沒有價值,只是用來疏濬。如果有價值的高檔砂石可是會外銷到日本去的,像是茂林濁口溪的砂石就不錯可以外銷日本,因為日本人儘量不挖自己的砂石,寧願從國外採購。回想過去台灣有段時間也經常採購中國砂石,不過屢屢發生海砂屋事件,目前台海狀況之下不知道狀況如何。




接下來到二峰圳的取水工,就在來社溪和瓦魯斯溪匯流後改名為林邊溪的上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來回不斷地從上游將清疏的砂石車,沿著河床將砂石運往下游丹林吊橋下方堆置砂石的車輛,眼看著砂石車沿著河床疾駛而下,輾壓著二峰圳的地下掩體,不知地下的取水工是否能夠承受這樣的重量。聽著講師說著兩岸間的設施有梯形地下堰堤、進水塔(又稱人孔-左右岸各一)、拱形隧道、集水暗渠」等。解說完畢後阿慶師指著進水塔上方落葉說,這是一種稱為萬年松的蕨類植物,在遇到乾旱的時候,它全身的細胞就會開啟休眠功能,幾乎沒有任何的新陳代謝,跟死去的乾枯植物沒什麼兩樣。當來年春雨時節,遇到有充足的水分滋養時,全身的細胞就會恢復正常的生長機制,難怪阿慶師稱它為九轉還魂草。




接著往下游走來到排灣族的喜樂發發吾社區,此地是二峰圳第一個明渠,主要是側向溢流堰,這是二峰圳引水工程中引水暗渠的第一個出水口,該設施主要功能是用來控制取水量,當水量過大時會自動溢流到外側溝渠,將過多的水量流回林邊溪,只取足夠的灌溉用水。這地方會開放側向溢流堰讓民眾戲水,看起來是夏天避暑的天堂,也是二峰圳招牌照片所呈現的地方。




中餐時間阿慶師選擇了喜樂發發吾森林公園讓大夥稍事休息,公園名稱其排灣族語地名在中文詮譯有「向上」的涵義,也是進入臺灣第一條完工的東西向古道-崑崙坳古道的入口之一。公園內排灣族傳統的石板屋、豐富色彩繽紛的石板畫及仿傳統排灣穀倉,還有烤芋頭窯及涼亭等遊憩設施。當地部落族人曾是協助日本人鳥居信平建造二峰圳的,所以在公園入口處又看到與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內,由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雕塑創作鳥居信平塑像。我們在此享用午餐,感謝工會應景提供原住民傳統美食吉拿富(小米粽),午餐後沿著崑崙坳古道走一小段,體驗一下原為排灣族與卑南族部落的傳統貿易姻親路線。在臺灣清治時期末期(1874年)被開闢為正式道路,是福建海防大臣沈葆禎開山撫番政策中,臺灣北中南三條古道中最早完成的一條撫番道路。古道總長約105公里,路線起自高雄市鳳山,經屏東縣來義翻越中央山脈,至臺東縣金崙,橫跨海拔高度約在200公尺到2068公尺之間。




往下游走中途來到第三人孔,這個豎井是讓人員進去維修的,但我們看到周圍佈滿超多的PVC水管,這都是當地人利用抽水馬達抽取乾淨的二峰圳水資源,不只用在民生也用於農作物上,此刻正值缺水時節,更顯露出二峰圳的重要性,與當地居民愛惜與善用得來不易的水資源。




往下游走來到古樓村上方的公路旁參觀「卜姜呢山出水口」,這是二峰圳「引水工」中「引水暗渠」的第二個明渠出水口,剛來看到這裡河岸兩側密密麻麻的水管,當地居民將二峰圳的水接回家中,和水中長滿水生植物,誤以為當地人不懂珍惜讓水生植物長滿河道上,如果颱風來臨時塞住水道怎麼辦,後來才知道當地人為善用此一珍貴水資源,避免被污染會定時前來查看,水中的植物稱為「馬來眼子菜」,該水生植物為沉水性,對重金屬的吸收能力佳。葉眼子菜的含銅量為三棱草的1.67倍,含鋅量為三棱草的2.72倍。葉眼子菜是污染敏感植物,對各種污水有較高的淨化能力。




同一地點來到下方的林邊溪河床旁,可看到大潮州人工湖的離心力取水工程,利用建設在河道攻擊坡這一側湍急的水流,透過閘門控制,如遇到滾滾泥流,就將水往林邊溪排放,當水清澈時引流到大潮州人工湖去。此時正值旱季二峰圳那裡還有潺潺流水,對比林邊溪乾旱無水。




最後終於來到將二峰圳針對的水資源分配出去的台糖萬隆農場分水工引,這應該也是個超大工孔(直徑約6公尺的孔蓋上記錄著鳥居信平與二峰圳的時間軸紀錄),孔中設置3座水閘門分別流到,西北方的新置幹線往萬巒、往西的佳佐幹線往潮州、往西南的南岸幹線往新埤。分水工旁有一棵百年的小葉桃花心木,據說是鳥居信平親手栽植,樹下有人為的祭祀痕跡。




完成鳥居信平的二峰圳學習之旅後,接下來是台灣政府後續的大潮州人工湖工程,水利專家丁澈士博士於2009年提出的構想,於2018年6月初步開發完成第一補助池。接續前面的大潮州人工湖的離心力取水工程、固床工程,林邊溪所取的水沿著堤岸掩埋在地下輸水渠道工程來到調節池與沉澱池,最後進到補注湖,最後大家來到監控中心,分享今天的學習歷程,結束了本日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